直来直去的张中行
■杨海亮
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,张中行在语言、文学、宗教、历史、书法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。这个老头儿给人的印象除了学识渊博之外,还十分亲切、有趣,淳朴无华。不过,张中行要是严肃起来,也会固执己见,一根筋走到底。那股犟劲,还真是九头牛也拉不回。
上个世纪50年代,张中行放下教鞭,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。每天坐在办公桌前修润书稿,虽然劳累,却也自在。要是不惹是生非,日子也就过得安安稳稳。可有时候,张中行偏要闹出一点“风波”来。
有一回,一个出版社的编辑拿了自己的稿子去请教张中行。过两天去取时,张中行板着脸直截了当地说:“我可得给你提个意见!你这文章的标点符号有问题。每到用引号的时候,下头的句号老点在引号的正下方,哪有这么用的!你或者点在引号外头或者点在引号里头,这可是基本功!我们做编辑的在这上最认真!”这名编辑后来为启功先生写了本《印象记》,拿去求张中行作序,张中行不仅细细浏览了10万字的全书,而且还动了笔,校样上有很多修改之处。像编辑写到曹操征张绣时,有“张绣的嫂子”这一说法,张中行便将“嫂子”划去,改为“婶子”。如此严谨,令那位编辑怵然自警。
又如,一个编语文教材的同行注释《诗经》里的“不素餐兮”,说“素餐”就是“不吃肉”,“不素餐”就是“非肉不饱”。这哪里符合原意呢?教材送到总编室检查,张中行发现后,立马提出修改意见。没想到,这位同行不以为然,理由是那样解释有教育意义。张中行听了,哭笑不得。如果真这样印出去,不闹大笑话才怪。既然同行置之不理,那就另想办法吧。因为检查科只有提意见的权利,而不能自行修改,张中行便把意见上呈到了时任副署长的叶圣陶那里。叶圣陶读书多,学问深,给张中行那位同行的批示是:“从没听说过有这样的讲法。”于是,注释被更正了过来。
张中行不但在同行里“树敌”,有时连上司也敢“漠视”。
当时,全国上下都迷信苏联,事事都学老大哥。因此,交来修润的书稿,不少是俄文汉译的。张中行不懂俄语,所以,在查漏补缺时只管“达”不管“信”。也就是说,译文的意思由译者负责,张中行只管语句是否通顺、流畅。有一位女士送来的书译稿与汉语习惯相去甚远,阅读起来极为别扭,需要进行极大改动。可是,大动译者的文字不是明显地怀疑人家的水平么?果不其然,这位女士知道后,十分愠怒,径直去张中行的直接上司辛安亭那里告状。
辛安亭是编辑室主任,处理什么事,总喜欢一碗水端平。自然,他去找张中行谈话。说明情况后,辛安亭用温和的、商量的口吻问道:“你以后能不能少改一些?”孰料,张中行却丝毫没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意思,而是直截了当地说:“我多年审稿、改稿,拿起笔就不会客气,总要做到自己认为满意才交出去。她不愿意多改动,可以不交我改。让我改,我就只能这样做。”
瞧这架势,多么不可一世!瞧这言语,多么生硬呆板!辛安亭主任倒也宽厚、大度,走的时候,平静温和地说:“你再考虑考虑吧。”
事后,辛安亭又找过张中行几回,目的还是请他“手下留情”。张中行并不买账,对待那位女士的书稿是“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”。这事就这么僵着。几天以后,辛安亭跑来告诉张中行,说那位女士想通了。她仔细读了修润的部分后,感觉确实比原来好多了。言下之意,张中行的做法是对的。辛安亭还满怀歉意地说:“上次波澜,希望你不要介意。”张中行这才有所退让地说:“我也有不对,请您多包涵。”一场冲突终于在和气中化解。
像张中行这样的学者,对待学问,执意坚持自己的原则,有什么说什么,不管这原则与现实、与他人有着怎样的碰撞和冲突,也决不改变、决不妥协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这种人也许会遭受别人的不解和误会,也许会致使自己身心受到侮辱和伤害,但是,坚持自己的原则,维护学问的尊严,收获的自然是内心的坦然。
张中行修润书稿为求真、求实、求达而一意孤行,直来直去,可谓“行”得执著,“直”得可爱!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